本期刊发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贡力的署名文章。
聚力民族师范特色
奋力支持教育强国建设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党委副书记、校长
贡力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指导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献,为我们加快建设教育强省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推广力度,全力推动学校内涵建设,形成了“教师教育、区域文化和高原产业”办学特色,在民族团结、服务地方、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甘肃及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和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坚守初心使命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学校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学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确保教师培养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为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潜心教书育人以及为培养“大先生”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扎根雪域高原,传承“高原红”。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密结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服务地方为己任,发扬“缺氧不缺志气,艰苦不怕吃苦”的办学精神,秉承“和合大美、自强不息”的校训,扎根陇原大地,传承“高原红”奉献精神。
二是聚焦铸魂育人,构建“大思政”格局。深入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积极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聚焦“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和“大思政课”建设新任务新要求,不断创新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机制,加快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培育时代新人。以新时代“枫桥经验”引领“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作为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高校,学校强力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建立各民族学生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活动的“互嵌式”育人模式,努力创建“三全育人”实践园地、平安校园样板高地和智慧服务创新基地。已建成香巴拉、亭林、莲峰、和美4个书院,建成2个“一站式”学生服务社区和3个服务驿站,“一站式”学生服务社区由单一的住宿功能转变为满足学生学习、交流、活动、休闲等需求的多功能社区。
三是践行职责使命,擦亮民族院校“团结色”。学校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各领域。近年来,持续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全覆盖。全校各民族师生“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的共同体理念更加牢固,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出了贡献。学校获评“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省级文明校园”,马克思主义学院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安多手工艺传习基地获批“省级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基地”。
坚持立德树人
提升办学治校能力
学校坚定不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家精神是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范人才培养的“根”与“魂”,开展教育家精神弘扬践行,贯穿教师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各环节,筑牢教育家精神践行主阵地。
一是坚守办学特色,彰显教师教育“师范味”。学校始终坚守师范教育办学本位,旗帜鲜明地把教师教育作为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近年来,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师范专业认证理念,着力加强师范类专业建设,稳步推进师范专业建设与认证工作。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生物科学、思想政治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6个专业已接受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组进校现场考查。积极推进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以“3+1”培育模式开展,确定了教育、农业、国际中文教育、美术与书法4个专业为培育点进行重点建设和发展。
二是加强学科建设,锻造教书育人“专业力”。近年来,学校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精准设置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方案,以“四新”建设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目标,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化“学期制”改革,推动“导师制”与“导生制”深度融合,实施师范生职业技能“认证制”。强化学科专业建设,逐步形成了“教师教育、区域文化、高原产业”为主体和特色的学科专业群,涵盖教育学、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建有4个国家民委(建设)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学科;建成42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12个,省级一流课程17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教学成果奖30余项。落实科研兴校战略,提升学校科研创新水平。2024年,学校科研项目立项数和获批经费均实现历史性突破,科研进款截至2024年11月底,比2023年增长171.75%。学校获得甘肃引调水工程行业技术中心、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成果奖。
三是服务国家战略,永葆铸魂育人“陇原情”。学校锚定办学发展总目标,校准人才培养定位,全方位加强人才培养,多举措提升教育质量,宽渠道落实实践育人,高质量服务基础教育。坚持立足甘南、服务全省、面向全国,致力于培养“政治坚定、学业扎实、素质全面、扎根基层、开拓创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彰显服务甘肃及周边地区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陇原情”。建校40年来,5万余名毕业生工作在甘肃及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和基层党政机关一线。
坚持内涵发展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为甘肃省唯一一所民族师范院校,学校不断推进学校内涵建设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国家战略,坚持内涵发展,紧密结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坚定不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全力推进实施“七大行动”,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办学实力,在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一是强根基,稳人才,实施“人才队伍稳固行动”。推动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进、培养和使用相结合,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引、育、用、服”工作机制,持续加大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力度,建立健全人才评价体系。2024年柔性引进包括长江学者在内的高层次人才165人,全职博士引入数量为前三年之和,为学校硕士点建设、师范专业认证、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优学科,强体系,实施“立德树人夯实行动”。始终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加快课程思政改革和专业思政建设。大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加强与甘南州中小学的沟通联系,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
三是重应用,夯根基,实施“学科专业提升行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办学模式和资源配置,科学调整专业布局及招生结构,稳步推进学科专业建设。2024届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较去年同期提高19.02%。
四是抓基础,促改革,实施“课堂教学提升行动”。按照“实基础、重应用、强能力、提素质”的建设要求,加强课堂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课程评价,逐步推行启发式、体验式等先进互动的教学模式,建设课程团队,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形成特色显著的“两性一度”示范课程体系。
五是拓路径,强实践,实施“实践教学加强行动”。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平台,建立立体化实践教学和评价体系,实施“四年连贯性”全程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全方位、多形式、宽渠道推动对口支援、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产教融合,对接区域重大发展战略。与中央民族大学签订《中央民族大学支持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协议》,标志着我校在与重点高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六是提质量,增实效,实施“教风学风建设行动”。持续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科学规范日常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化教风学风建设,建立师德考核档案,完善教师聘任机制,健全教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常态化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
七是建机制,定规划,实施“有组织的科研行动”。围绕甘肃产业链和高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打造具有高原特色的科研服务团队。依托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西北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中心、甘肃引调水工程行业技术中心、甘青川交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河洮岷文化研究中心等平台,加强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主动融入全省“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积极助力“四强”行动,以教育报国的实际行动展现作为、彰显担当。
新征程上,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凝聚思想共识,强化使命担当,大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甘肃实践,为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民族师范大学而不懈奋斗。
来源: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0931-4535555
兰州市和平镇大学城牡丹路北一号
甘肃新东方高级技工学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88-2023 gsxdfj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