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高等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龙头,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工作会、“兰州倡议”开启了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
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区落地甘肃,赋予甘肃高等教育挺膺担当、创新引领的新使命。
省教育厅推出“书记校长话振兴”栏目,共谋发展大计、共享实践成果、共绘美好愿景······
本期,一起看看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推进民族院校高质量发展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党委副书记、院长 高君智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民族师范大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磅礴动力,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建在民族地区的高校,将学深悟透做实笃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优化学科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办学实力,努力把学校打造成高素质优秀人才的培养基地、服务区域发展的科创中心、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平台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坚强阵地,为推动甘肃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牢牢抓住铸牢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
一是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学校立德树人、办学治校全过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和衡量标准,融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二是汇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合力。坚持“上下一盘棋,全员一条心,凝聚一股劲”,形成工作合力,加强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教育,引导各族师生进一步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者、践行者,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模范之地。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有形、有感、有效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三是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设。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为“第二批甘肃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契机,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调查研究、咨政服务和教育培训,把基地建设为宣传政策、教育教学、培养人才、引领学术、服务决策的创新平台。
着力加强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工作
一是坚持人才培养正确政治方向。树立“政治坚定、学业扎实、素质全面、扎根基层、开拓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牢固确立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把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法治教育、国防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二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按照“实基础、重应用、强能力、提素质”要求,严管课堂教学、深化课程改革、抓课程思政、完善课程评价,建设特色显著的“两性一度”示范课程体系。转变课堂教学理念,将“新思想、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的学术研究和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提升课堂教学前沿性与时代性。通过创新融合知识、能力和素质,着力解决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增强课程广度和深度,着力打造有质量、可评比、能引领、促示范的优质课程。三是拓宽多元育人路径。不断拓展校企合作,强化在实验实训教学、学生实习实训实践等方面的有效合作,促进校企融合、产教融合,拓宽多元育人路径。发挥人才优势,强化校地合作,拓展地方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深化开放办学,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扩大合作办学专业覆盖面,提高师生海内外留学、访学、合作交流的比例与质量,拓宽专业人才培养渠道。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完善优化各类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加强学生专业发展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引导学生学业、道德、心理等方面健康成长,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和个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学习,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着力培育“乐学、勤学、会学”的优良学风。
不断提高学校服务地方发展能力
一是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办学。立足学校实际,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以支撑民族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突出优势,凝练特色,推进学科建设和发展。坚持面向新农村、新农业、新生态,借助“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推进农工、农文、农旅交叉融合创新发展。通过发挥专业优势,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努力产出更高端、更高质量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努力成为民族地区科技和人才的集聚地,成为地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策源地。二是主动服务和融入地方发展。扎根民族地区,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中国式现代化等建设发展大局,紧紧围绕政府所需、基层所求,主动服务节能环保、文化旅游、循环农业、数据信息等新型生态产业发展,努力产出有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研究成果,促进更多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为推动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三是增强服务地方发展能力。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聚焦重点任务,采取有效举措,促进校地共建、校企融合、产教融合,增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发挥学校资源优势,通过党建引领、扶持特色产业、开展人才培训、实施支教实习和科技项目等举措,助力地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推进红色文化研究和传承;依托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西北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中心等智库和平台,加强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服务甘肃“一核三带”发展格局和“四强”行动,服务地方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甘肃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