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之窗

【新华社】《半月谈》刊文|甘肃“大思政课”丈量育人半径

今年暑假,甘肃农业大学多名大学生组成实践团,前往甘肃省高台县新建东村社区开展党史学习实践活动。在聆听社区讲解员讲述《一只绿色的书箱》和董振堂烈士故事之后,实践团的位学生向社区居民朗诵起诗歌《血战高台》。慷慨激昂的诗歌让在座村民深受触动。最后,大家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声响彻整个社区。

这是甘肃省推进“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甘肃创建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探索实践育人“新课堂”,延伸思政教育半径,“一体化”构建高校思政教育新体系。

向内:让思政教育资源形成合力

“同学们,在世界大舞台上,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老师,中国的高铁已得到世界的认可,还有许多技术领先全球……”在甘肃省兰州实验小学六年级班的道德与法治课上,老师杨惠萍与学生频频互动。

互动结束后,学生们以《大美中国》为主题,分小组延伸探讨。杨惠萍说:“学校非常重视课堂互动,创设情境化活动课,既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学生思维,又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思政课能否讲好,关键看教师能否把稳课堂。甘肃省建立起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平台,组织开展集体备课余场次,各学段学校定期举办教师集体备课会,结合实情开展区域内一体化研讨交流,不断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

兰州实验小学六年级道德与法治课上,老师与学生互动 白丽萍 摄

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高小强创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法,将自己走访的上百处革命遗址照片,融入课件案例中,同时穿插各类数据,把理论讲深讲透。

把“最难讲”的课讲得“最精彩”,让思政课提正气、接地气、冒热气、有底气,甘肃的经验就在于一个“合”字。甘肃省教育厅思政处负责人介绍,甘肃省委教育工委成立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及个分教指委,分层分类对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进行指导、示范和培训,常态化制度化组织开展集体备课,通过凝聚合力,持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于教师队伍。采访中,部分大中小学校负责人表示,作为西北欠发达省份,思政课高层次人才供给不足,学校引进博士学位思政课教师的难度很大,缺少“大先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教学质量。

“教师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思政教育的质量。老师们必须从课程体系、内容、目标等方面找到合力和规律,遵循每个学段学生的学习规律。我们打造思政教育一体化平台,定期组织不同学段教师回炉学习,集体备好课。”杨惠萍说。

甘肃省教育厅厅长张国珍说,甘肃下沉高校优质师资力量,通过结对联建,发挥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高校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的思政课建设深度融合新模式,实现大中小学共学共研和资源互通共享,推动思政课建设质量整体提升。

向外:开辟实践育人“第二课堂”

甘肃省委教育工委委员、专职副书记郑钰介绍,甘肃省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红色资源,高校数量达到所,长征精神南梁精神铁人精神航天精神为甘肃思政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本土素材。凭借丰富资源,甘肃从平台建设、教师资源整合等入手,共建大思政课。

今年月,甘肃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走进甘肃农业大学附属中学,面向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宣讲。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陆茸介绍,大学生哥哥、姐姐们向小学生普及国土安全、粮食安全、文化安全知识,讲解国家安全教育日的由来、内涵及意义,亲和力强,互动性好,带动小学生从思想和行动上树立国家安全意识。

甘肃省“大思政课”建设工程启动仪式现场

研究生马列淼说:“给小学生作讲解的过程,也是我们接受再教育的过程。这项工作给我的课题研究带来了新的启发和思考,让我充分感受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位于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的渭州学校以“校车实践的模式,串联起多个校外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广阔大地上体验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学习传统非遗扎染,参观肉羊养殖场,在百草园辨识中药材,学生们打卡多个校外实践基地,深刻理解社会发展现实。

今年清明节前夕,甘肃面向全省大中小学组织开展“清明祭英烈 重走长征路思政主题实践活动,万余名大中小学生参与,并同步开展徒步拉练、祭扫瞻仰、歌曲联唱、党史问答等,让红色教育可观可感、入脑入心。

这堂“行走的思政课”令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许启诺久久不能忘怀:“通过实践活动,我们感悟到英烈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力量和不畏艰险、团结奋斗的精神品格。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要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奋勇前行。”

甘肃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闫翔表示,思政课程教学一直有个误区,就是老师知识讲到了,学生自然就会理解;但实际情况是,学生无法直接理解深奥的理论知识,需要通过课外课堂、案例分析等途径,建构起自己对历史和现实的见解与判断。把思政课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知识才能真正走入学生内心。

据介绍,近年来,甘肃省教育厅遴选命名“大思政课”省级实践教学基地大类个,聘请思政课兼职教师名,在全省分区域建设红色文化育人共同体个、建成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多所,思政育人的底色更加鲜亮。

有了政策保障、有了课程体系、有了专职教师,甘肃省青少年思政教育不断接续强化。不过,半月谈记者也发现,目前思政教育领域的家校、社会协同机制还相对薄弱。

闫翔表示,家庭是思政教育的基础,社会是打造思政氛围的重要补充,两者都会深度影响学生价值观。未来在推动思政教育一体化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家校共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构建家校社会协同的育人模式。

来源:新华社《半月谈》2025年第21期  白丽萍

预约报名

招生热线

0931-4535555

学校地址

兰州市和平镇大学城牡丹路北一号

备案号:陇ICP备19003620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2302000164号

甘肃新东方高级技工学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88-2025 gsxdfjg.com All Rights Reserved.